国民党军对“一字长蛇阵”可谓情有独钟,比如辽沈战役时沿长春、沈阳、锦州一线摆下“一字长蛇阵”;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原计划则是在徐州至蚌埠之间摆“一字长蛇阵”;平津战役中的国民党军则是沿张家口、北平、天津一线摆下“一字长蛇阵”。
国民党军每次都号称自己的“一字长蛇阵”是“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结果每次都让解放军“掐头去尾”或者“斩成数截”,最后变成“首尾不能相顾”。那国民党军为什么总喜欢摆这种从来没有成功过的“一字长蛇阵”呢?
首先,“一字长蛇阵”其实是当时“线性防御”军事理论的一种,而“线性防御”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是风靡全世界的主流军事思想。国军的高级将领基本都是在“线性防御”风靡于世的时候接受的军事教育,深受“线性防御”思想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
展开剩余58%但是在二战期间,“线性防御”已经彻底被送进历史的回收站。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思想保守,又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整个国军的军事思想和战术体系没有真的跟上世界潮流,依然还是习惯于使用“一字长蛇阵”这种“线性防御”。
其次,在三大战役期间,国民党军无论是从军事态势上和作战意志上都丧失主动进攻的可能,基本上是以防御为主。再加上国民党高层以固守大城市为主要战争目标,因此只能防御大城市之间区域的国军除了“一字长蛇阵”之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最后,由于各种原因,到了三大战役期间的国民党军基本上已经不具备在广阔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进行运动作战的能力了,只能依靠几条公路和铁路进行机动。而为了保证起码能够机动,国民党军也只能沿着交通线摆“一字长蛇阵”了。
发布于:天津市